李政道逝世,,令人感喟的桑梓之念
2024/08/07 11:08 來源:光明網 閱讀:1.1萬
8月5日,,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傳來。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醫(yī)治無效,于美國時間8月4日在舊金山逝世,,享年98歲,。
李政道之于中國人,或許是一種社會學意義上的物理啟蒙,。相信很多人在少年時都曾好奇過,,中國人有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得到的答案是:“有,,楊振寧和李政道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物理學和諾貝爾,,這些科學世界和地理世界的概念,,走進多少人的頭腦里。
回望李政道的一生,,他確實如天才一般耀眼,。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中國上海市,,原籍江蘇蘇州,,先后就讀于浙江大學、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物理系。19歲時赴美學習,,31歲時和楊振寧一起憑借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猜想而摘得諾獎,,他也成了史上第二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已經飛得足夠高,、也足夠遠,,他是鐫刻在世界刻度上的人物,。
但令人感喟的,,卻是他的桑梓之念。就在他逝世消息傳來的同時,,包括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都相繼表示了哀悼。國內很多高校都和李政道關系匪淺,,比如人們熟知的中科大少年班,,就起自李政道的倡議。
這還只是個縮影,,他一生為中外科技學術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比如他曾經創(chuàng)辦“中美聯(lián)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China-United 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PEA),,并為之嘔心瀝血,。
這個項目也許今天很多人已經不熟悉了。人們今天所熟悉的留學,,是語言考試——教授套磁——申請學校這些非常熟念自然的方式,。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一切接軌的制度都不存在,,一位有志于留學的人又能怎么辦?鑒于此,,李政道幾乎是一家學校一家學校地溝通,,終于創(chuàng)立了一個機制之外、卻又公正透明的交流項目,。不夸張地說,,他幫助中國學界打開了通往世界物理的大門。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李政道多次來國內講學,,受到了多位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李政道支持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為中國高能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礎,;建議并推動了博士后制度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建立,為中國科研體系的完善做出了貢獻;提議組建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促進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他甚至將手稿、藝術珍藏和故居都捐贈給了上海交大,。
這或許是那一代學人共同的精神特質,。成長在風雨如晦的年代,他們對于民族,、國家的敘事有著刻骨銘心的眷戀,。哪怕他少年時代遠走他鄉(xiāng)、早早成了一個世界名人,,研究的是純粹到近乎無形無相的物理學,,但一種淳樸的家國之念依然填塞于胸。物理足夠玄遠,,但或許也正如萬有引力一樣,,出身地的坐標,在精神世界里始終熠熠生輝,。
而李政道所做的,,就是幫助自己的祖國融入世界。作為一個遠赴他鄉(xiāng)的游子,,他也希望祖國能走出阻隔,,和世界在同一條地平線上對話。這或許也是在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下,,貼近祖國,、讓鄉(xiāng)梓不再遙遠的辦法。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條是杜甫的一句詩,,“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這或許也部分解釋了他家國之念的來源:華人的精神深處,,仍被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脈絡牽連著。時至今日,,我們更應當珍惜這份純粹的情感,,一種發(fā)乎天然的依戀和向往,終將成為中國人之間,、中國和世界之間最堅韌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