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二劉村
2024/09/02 09:28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1.3萬
沒有幾天工夫,,是走不完福州長樂區(qū)二劉村的,。雖然我慕名二劉村已久,它距我家鄉(xiāng)梅花鎮(zhèn)僅七八公里,,但是遺憾的是,,每次我總是與它擦肩而過,。這一次,我終于有機會走進二劉村的深處,,真真切切感受這個傳奇的千年古村,。這個僅有五平方公里面積、三千余人口的村子,,自宋以來竟出了七十六名進士,。了解得越多,我的內(nèi)心越難以平靜,。
踏著久遠的時光,,輕叩古村的雋美。行跡所至,移步換景,,那山,、河、田,、院,,那橋、井,、桿,、厝……無論歲月歷經(jīng)多少滄桑,二劉村流淌著的氣韻從未消弭,。
游走二劉村,必先從長溪上游的村口起步,,跨越千年云龍橋,。村莊依山就勢,傍水而生,,四周籌峰山,、鳳山兩山圍合,形成山環(huán)水抱的自然屏障,。同行的村委會主任告訴我,,二劉村古為海澳之地,因閩江口下游泥沙受海潮頂托,,積沙成洲,。千百年前,村子的開基始祖劉暉公組織民力疏渠圍堰,,經(jīng)過不輟開拓,,耕地不斷增加,在鳳山腳下形成家園,。隨著人丁繁衍,,長、次子世居“外劉”,,三子則遷居“里劉”,,逐漸形成“外劉”和“里劉”兩個聚居區(qū)域,因此得名“二劉村”,。
云龍橋的修建者,,正是劉暉公曾孫劉君震。他致仕歸故里后,,籌集資金在家鄉(xiāng)營造古橋,、開鑿古井。千百年來百姓口口相傳:君震公“修三橋鑿七井”,,造福桑梓,。
我的目光移到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橋上,。曾經(jīng),學子,、商賈經(jīng)二劉村北上,,必過云龍橋。而長溪水流湍急,,每遇大水,,溪上先前搭建的木橋常被沖毀。由此可想而知造橋之艱難,。眼前的云龍橋為三墩四孔石構平梁橋,,全長二十多米,寬兩米多,。古橋造型古樸雄渾,,條石疊砌有章法。此橋與眾不同之處在于:石梁兩頭內(nèi)側鑿成卯狀,,榫以石條來穩(wěn)固橋面,;同時為防止橫向的石板移動,首尾兩塊石板的兩端用榫卯結構,,以鎖住青石,,體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
我蹲下身子,,摩挲著橋梁上的多處石刻,,有的雖已不清楚,但仔細端詳,,字跡仍蒼勁有力,,記載著造橋和修橋的年代等。東側橋頭立著“云龍橋”石碑,,字跡雄勁,。云龍橋雖經(jīng)歷代重修,但基本保留著原貌,。前幾年,,由于受到暴雨等侵襲,出現(xiàn)了橋墩傾斜,、橋面凹陷等問題,。為使這座古橋再次重現(xiàn)昔日風采,潭頭鎮(zhèn)與二劉村啟動了云龍橋修繕工程,。如今,,眼前的云龍橋依然連接著美麗鄉(xiāng)村的兩岸。長溪清潺,不遠處的籌峰山脈隱約呈現(xiàn)著古時文字里所寫的“四時含妍”“千態(tài)萬狀”之美,。
過橋不遠,,即可見到至今仍為二劉村人引以為豪的“先賢里”牌坊。牌坊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所立,。數(shù)百年來,,古人下馬、落轎,,瞻仰牌坊,,而后沿著深幽的古道繼續(xù)前行,細碎腳步聲,、嗒嗒馬蹄聲穿行在時間的長河中……二劉村自古出賢才,。同為福州人的中國近代文學家林紓曾為長樂劉氏族譜寫序,寫到宋代的二劉村竟“四代出五賢”,。當中的劉砥,、劉礪兄弟曾拜朱熹為師,于宋孝宗年間,,以兄十一歲、弟九歲同登童子科進士,,因此被傳為佳話,。
走進村中,穿街走巷,,在厝厝相連的飛檐翹角中,,在精妙絕倫的雕欄畫棟中,在豎著旗桿碣的顯赫祖廳中,,在規(guī)整有序的圍合庭院中,,我見證了二劉村眾多士子榮歸故里后起梁造厝,耕讀為本,、清白傳家,;也見證了作為“福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二劉村今天的保護傳承和更新活力。
你看,,條條村道潔凈,,聲聲鄉(xiāng)音繚繞。泮池,、池塘,、溝渠、古井,,無不勾勒著靜謐與鄉(xiāng)愁,。古老的劉氏大宗祠,訴說著家族興旺、根深枝茂,。永思堂,、勤有堂、滿春堂,、樹德堂,、椿萱堂,各房公祠簡樸,,似散落在鄉(xiāng)間的珍珠,,串聯(lián)起古村的厚重歷史。而現(xiàn)存的龍峰書院,、五賢書院,、出云書院等書齋,更是家家詩書,、戶戶弦誦及“進士之鄉(xiāng)”最好的證明,。當然,還不乏一座座街屋式,、騎樓式的新建筑,,和留存的傳統(tǒng)民居交錯有致。
這當中,,我專程探訪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劉六符故居,。穿過巷陌,來到一座馬鞍墻曲線流暢的古民居前,,步入恢弘的廳堂,,往左側后門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高的柱子上鐫寫的:“七十二健兒酣戰(zhàn)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邁過門檻,門廳內(nèi)木板上貼滿紀念黃花崗烈士的圖片文字,,蕩氣回腸,。左邊一小間即劉六符舊居,墻上掛著烈士遺像及生平事跡介紹,。
今天,,從二劉村走出去的子孫們依然是好樣的。多年來,,他們?yōu)榧亦l(xiāng)修路,、助學、護厝,、孝老等事業(yè)盡心盡力,,回報桑梓,,義不容辭。
我站在籌峰山晦翁巖的山頂,,只見遠山清朗,,古樹盈天。朱熹與劉砥,、劉礪的師生情,,永遠凝固于晦翁巖那俊逸雄健的“讀書處”三字碑刻。鄭和下西洋停泊太平港時曾慕名來此,,修葺了龍峰書院,,晦翁巖也印證了二劉村的都官渡和潭頭港為海上絲綢之路要津。文人墨客紛紛到此覽勝尋跡,,揮筆之墨香永恒……
更讓人欣喜的是,,福州繞城高速東南段已連接到這里,開啟著二劉村更加美好的明天,。(簡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