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鄉(xiāng)間,,聽大提琴遇上千年秦腔
2024/11/12 22:3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閱讀:1.1萬
中新社寶雞11月12日電 題:在陜西鄉(xiāng)間,聽大提琴遇上千年秦腔
作者 周昕
“嫂嫂,,你快站起來,,見嫂嫂直哭得悲哀傷痛……”深沉哀婉的苦音腔用方言唱得蕩氣回腸。在陜西省岐山縣京當鎮(zhèn)岐陽村的周三王廟前,,由二十余名村民組成的業(yè)余演唱團,,正在生動演繹秦腔經(jīng)典名劇《周仁回府》,。
近日,寶雞市文物普查隊對周三王廟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相關工作,。周三王廟是周人祖廟,,供奉著周太王古公亶父以及他的兒子季歷、孫子姬昌,。
廟前,,演唱者站在隊伍中間,氣勢高昂,。兩側的伴奏除了二胡,、三弦等傳統(tǒng)樂器,還有大提琴等西洋樂器的加入,。
“劇目中的武場面多使用傳統(tǒng)打擊樂演奏,,而文場面會用到大提琴、揚琴,、電子琴等伴奏,。”岐陽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楊宏倉說,,業(yè)余演唱團受到縣里劇團眾多老藝術家指導與啟發(fā),,中西樂器合璧演奏深受觀眾的喜愛,便保留與傳承了下來,。
“清末民初岐陽(村)就有秦腔自樂班,,他們的排練場地也在周三王廟附近?!睏詈陚}說,,周三王廟位于村子中心,在這里表演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滿足了精神文化需求,。
村民們演奏用的“譜子”用藍色圓珠筆工工整整地抄在紙上,其中既有《鍘美案》《香山寺還愿》等古典傳統(tǒng)劇目,,又有《沙家浜》《紅燈記》等現(xiàn)代劇目,。
秦腔,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也是中國四大聲腔之一的梆子腔的鼻祖,,在西北地區(qū)廣為流傳。2006年,秦腔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以陜西關中方言為基礎,,秦腔將語言與音樂相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聲腔風格,。
“老祖宗當年選擇了咱們岐陽(村)這塊寶地,,我們就有責任把文物保護好、傳承好,,這對于周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具有重要意義,。”村民張治安說,。
在岐陽村,,文物普查工作者見證著西北大地上的“秦腔一聲吼”。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動不可移動文物有效利用。在寶雞周原博物院普查隊員侯驍秦看來,,村民們在這邊表演秦腔,,正是對文物活化利用的生動例證?!斑@是對文物活化利用的一種方式,,結合當?shù)氐娘L土民情,讓文物煥發(fā)出新的生機,?!?/span>
周三王廟內(nèi),文物普查員進行作業(yè),,廟外秦腔“吼”出了這片熱土上不老不滅的靈魂……周三王廟門楣上赫然刻著的四個字——“綿綿瓜瓞”,,也仿佛被更加具象化地表達出來:岐陽村民傳唱古老秦腔,像瓜蔓一樣綿延不絕,;文物普查員一直用腳步丈量廣闊山河,,守護文物傳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