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獵奇,、騙取流量,?媒體:網絡鑒寶非法外之地
2024/11/19 09:08 來源:經濟日報 閱讀:1.2萬
近日,,國家文物局與中央網信辦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網絡上的盜墓,、探墓及非法鑒定等違法違規(guī)短視頻和直播活動,引發(fā)關注,。
近年來,,人們對考古與收藏的熱情不斷攀升,鑒寶類電視節(jié)目備受追捧,,線上鑒寶,、古墓探險等直播和短視頻也迅速流行,在滿足觀眾需求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隱患,。
在鑒寶直播類節(jié)目中,,部分主播自詡“全能型專家”,聲稱精通書畫,、陶瓷,、青銅器、玉器,、錢幣等各類文物鑒別并能精確估價,。這些直播間的在線觀看人數往往非常可觀,但觀眾在期待獲得評判權的同時,,卻對主播鑒定結果的準確性根本沒有判斷能力,。
實際上,文物鑒定是一門涉及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和藝術學等多方面知識的復雜學科。合格的文物鑒定人員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鑒定技能,。即便是專家,也通常只在某一類型的文物鑒定領域有所建樹,,全能型的專家屈指可數,。然而,多數鑒寶直播仍采用傳統(tǒng)的眼學鑒定方法,,缺乏科學儀器測定和全面科學判斷,,其鑒定結果的準確性令人質疑。
此外,,網絡鑒寶過于渲染文物的經濟價值,,將其作為吸引觀眾的賣點,而忽視了文物的重要文化內涵,。在正規(guī)的收藏品交易中,,文物價格受多重因素影響,投資存在一定風險,。一些視頻博主和主播為吸引流量,,以“尋寶”“天價”等為噱頭,刻意回避收藏投資風險和市場真實情況,,誤導公眾,,擾亂了文物市場秩序。更有甚者,,為盜掘古墓葬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信息便利,,或通過線上宣傳為線下倒賣文物提供幫助,危害文物安全,。
網絡鑒寶并非法外之地,。此次兩部門開展的專項行動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必然要求,也是凈化網絡環(huán)境的有力舉措,。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嚴格把關,加強對線上鑒寶的監(jiān)管,,規(guī)范線上鑒寶行為,。建議對網絡鑒寶主播和鑒定師進行專業(yè)資質認證,,明確其法律責任和義務,確保相關活動更加規(guī)范有序,。同時,,督促有關平臺明確責任,強化對線上鑒寶的資質審查,、內容審核及信息過濾,,堅決抵制低俗獵奇、騙取流量的行為,。對于涉嫌違法犯罪的,,應配合執(zhí)法部門處理,阻斷非法文物交易行為,。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網絡鑒寶的流行反映了公眾對中國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認同與興趣,。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有助于普及文物知識,,傳播優(yōu)秀文化。然而,,這一過程必須堅守真實性和嚴肅性,,避免虛假宣傳和戲說,更不能成為犯罪活動的平臺,,要嚴厲打擊以尋寶為名的非法鑒定行為,,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線上鑒寶健康發(fā)展,。公共平臺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明確價值導向,引導鑒寶博主專注于傳播文物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文物鑒定從業(yè)者也應堅守職業(yè)道德,,牢記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只有相關主體明確責任,、有關部門積極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有效監(jiān)督,才能在維護好市場秩序的同時,,講好新時代中國文物故事,。(經濟日報 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