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滄州:尋訪大運河 探索“獅”文化
2024/12/04 09:37 來源:社區(qū)文化網(wǎng) 閱讀:1.9萬
“悠悠運河水,,千年獅吼聲?!?1月13日上午,,河北省滄州市迎賓路第二小學的同學們走近大運河畔,走進百獅園,,感受運河古韻,,探索“鎮(zhèn)海吼”的前世今生,體驗非遺文化的樂趣,。
知運河文化 覽運河之美
站在運河邊,,聆聽著講解員叔叔的講解,同學們了解到大運河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由隋唐運河,、京杭運河和浙東運河三個部分組成……
駐足觀看百獅園里明清等時期的石獅
大運河畔的百獅園因形態(tài)各異的百余石獅而命名。在講解員叔叔的講解中,,同學們了解到“百獅園”名字的由來,,了解了中國“獅”文化的演變過程,獅子雕塑的形象大多來源于“狻猊”,。同學們紛紛駐足觀察百獅園里的石獅雕塑,,感受“獅”文化的奇妙 ,并在“鎮(zhèn)海吼”主題墻前合影留念,。
了解南川樓
明朝時期,,南川樓是滄州城外、運河岸邊一處繁華勝地,,因其直接隸屬長蘆鹽運使司,,所以也關系著當時國家的財政、稅收,、經(jīng)濟命脈,。學生們聽著講解,仰望眼前雄偉的南川樓,感受著濃厚的歷史氛圍,,仿佛經(jīng)歷百年時光,,站在運河岸邊,眺望運河兩岸,。
瞧,,我們做的醒獅面塑
學生們還走進運河書坊,在市級非遺傳承人張英英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非遺技藝——面塑,,制作“醒獅”面塑,。他們通過揉、搓,、壓,、捏、剪等手法,,把各色面團制成獅子的眼睛、胡子,、嘴巴,、耳朵等,讓非遺面塑與“獅”文化融合在一起,,讓“獅”文化生動起來,。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周年。在日前召開的“大運河思政”首屆運河城市思政教育聯(lián)盟大會上,,圍繞“大運河思政”這一共同載體,,杭州市拱墅區(qū)、北京市通州區(qū),、濟寧市,、滄州市運河區(qū)、無錫市濱湖區(qū),、揚州市廣陵區(qū)等10地建立運河城市思政教育聯(lián)盟,,共同賡續(xù)大運河文化,擔負起培育時代新人的使命,。
滄州市運河區(qū)教育體育局自去年啟動“培根鑄魂 向陽成長”思政育人工程以來,,全面啟動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工程,旨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調(diào)動一切育人主體,、發(fā)掘一切育人資源,、形成強大育人合力,推動思政教育高質(zhì)量發(fā)展,,為培養(yǎng)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作出積極貢獻,。(文:時志敏 圖:祁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