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千年簡牘重煥光彩
2024/12/18 20:58 來源:光明網 閱讀:1萬
【文化評析】
作者:紀博
中央廣電總臺大型文化節(jié)目《簡牘探中華》第二季近日開播,在網上引發(fā)熱議,。竹木載春秋,,文脈貫古今。簡牘曾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書寫載體,,在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與傳承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獨特的學術價值,,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迄今已發(fā)現超30萬枚簡牘,,2012至2023年全國各地出土簡牘約8.43萬枚。簡牘大量集中出土為我們研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同時也為簡牘保護修復工作帶來更大挑戰(zhàn),。
簡牘保護是時代課題,也是歷史責任,。今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期間,,來到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指出要繼續(xù)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xù)留存、澤惠后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文物保護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簡牘保護是一項技術活,。發(fā)掘,、清淤、編號,、揭剝,、清洗、綁夾,、脫色,、脫水、點交入庫等環(huán)節(jié),,無一不考驗著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業(yè)務能力,。特別是脫色、脫水環(huán)節(jié)要求從業(yè)者掌握物理,、化學等相關知識,,對藥劑的種類、劑量,、操作程序等不能有絲毫馬虎,。不同時代、地區(qū),、環(huán)境,、材質、形制的簡牘材料,,對保護的技術方案要求千差萬別,。比如,對于“飽水竹簡”應采用“脫水定形”技術,,對于“干縮竹簡”則應采用“潤脹復形”技術,。
簡牘保護還是一項耐心活。這一“冷門絕學”需要文物保護工作者具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簡牘修復周期長,,通常以年為單位。僅是把一枚枚歷經千年擠壓的簡牘揭剝開來就極為不易,。在湖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整理工作中,,工作人員有時一天平均揭剝不到10枚竹簡,,每揭剝一枚就差不多要花費一個小時。
當前,,得益于各地文保單位的堅持,,我國簡牘保護工作成就顯著,不過仍有一些難題亟待破解,。一方面,,不少存量簡牘仍“排隊”等待修復保護;另一方面,,考古工作中不斷發(fā)現新出土的簡牘,,而目前專門從事簡牘修復保護的人才仍存在缺口。此外,,簡牘的保護修復和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手段仍要在保護修復過程中不斷探索。
加強簡牘保護,,離不開多方協同,。一是加強與簡牘相關的科學研究。通過材料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等多學科交叉分析,開展簡牘變色機理,、簡牘脫水材料,、簡牘保存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加大對簡牘保護的支持與投入,。如在政策,、經費、專業(yè)設備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推動制定和完善科學統一的保護標準體系,。三是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加強簡牘保護修復人才梯隊建設,,改善簡牘保護從業(yè)人員的工作環(huán)境,,順暢職業(yè)發(fā)展渠道,拓展職業(yè)發(fā)展空間,,激發(fā)他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和動力,。期待憑借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智慧和雙手,讓更多簡牘走進大眾視野,,綻放時代光彩,。
《光明日報》(2024年12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