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變“金疙瘩”
2025/02/12 17:03 來源:光明日報 閱讀:1.1萬
“出鍋咯,!”正月初十,,河北省滄州市海興縣高灣鎮(zhèn)后刁村邢承樂家,一屜熱騰騰的饅頭被端上了桌,。他麻利地掰開一個遞到記者面前:“你嘗嘗,,旱堿麥做的,有嚼勁不,?這麥子是鹽堿地上產的,。”鹽堿地也能種麥子,?記者帶著好奇,,趕往高灣鎮(zhèn)萬畝高產片區(qū)探個究竟。
冬日的麥田里,,青綠的麥苗上覆著殘雪,,在陽光下泛著微光。正巧,,縣農業(yè)農村局技術人員姜國義在田間巡檢,。只見他扒開雪,撥出麥苗,,輕捻葉片,,仔細查看:“還不錯,基本沒有受到凍害影響,?!?/span>
“咱縣緊鄰著渤海,鹽堿地多,。老話說‘澇了收蛤蟆,,旱了出螞蚱’,現如今能種出好麥子,,成了糧倉,。”姜國義說,。
鹽堿地變糧倉,,有兩個“秘籍”:一是選育良種,,二是土地改良。
姜國義拿出一個泛黃的本子,,上面密密匝匝地寫著返青率,、成穗率等數據?!摆s上出穗時節(jié),小麥生長速度快,,每天就要蹲麥田,,多記錄幾次才行?!?/span>
經過多次摸索實驗,,當地與相關研究團隊一起,篩選出了“捷麥19”“捷麥20”“滄麥6002”等旱堿麥品種,。其中,,“捷麥19”是滄州東部推廣種植面積最大的旱堿麥品種。
有了好種,,還得有好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yè)資源研究中心郭凱團隊就進行了一場“滄海變良田”的探索?!摆w毛陶鎮(zhèn)旱堿麥千畝示范片區(qū),,實際面積是2800畝。由于鹽堿原因,,10年前可種植面積為1400畝,。經過不斷改良,如今可種植面積達2300畝,。你說,,地還是那片地,怎么就不一樣了呢,?”言談間,,郭凱滿是自豪。
近年來,,縣里依托旱堿麥這一土特產,,調動起農戶的積極性,引入多家企業(yè),、成立了合作社,,打造出一條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yè)鏈條,。一袋面粉,、一包花饃,有了品牌包裝后,,成了各大商超里的“走俏品”,。借助電商、直播等方式,,又銷往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
邢承樂拿出自家小賬本:家里有10畝旱堿麥,,入股合作社后有提成和分紅,加上面食產品銷售等,,算下來每年收入約10萬元,。“鹽堿地,,其實也是一塊‘金疙瘩’呢,!”麥香彌漫的農家屋舍里,傳出爽朗的笑聲,。(記者 李曉)